不成文的家风散文

小磊文学网 2020-06-17 16:11:00 41

  进入不惑之年,父母已是耄耋之人,孩子已是挺拔后生,我才真正感觉自己进入家庭里“承上启下”的阶段。以往遇事第一反应是问问父母,现在再问就有些羞于启齿。可孩子遇事正需要我像父母当年那样给指点迷津,这大概就是中年人的责任。这个时候,我想许多同龄人应该和我有一样的体会,恨不能拥有一本包容一切的万能秘笈握在手里,需要时尽管“百度”一下即可。但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是“百度秘笈”能解决得了的吗?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当年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呢?

  小时候我家穷,但有父母的疼爱,倒也不觉得有多苦。尤其是母亲,爱她的四个孩子胜过爱她的命。平时,我们闯下祸捅下篓子,她总是强压下火责嗔我们几句了事,除了几次在她看来“天大”的事上。从小到大,母亲暴打我仅有一两次。

  一次是我刚上学不久。那时文具匮乏,种类单一,家家孩子用的文具基本上清一色,大家自然也就心里平衡,没有现在的孩子那种攀比心理。不过,也有打破这种平静的时候。和我同桌的一个女孩,父亲在乡里上班,偶尔就会给她买回一两件新鲜货。

  一天,她的父亲给她买回来一块橡皮,那橡皮和我们所有人的都不一样:我们的都是白色的长方体,她的竟然是个圆的,上面还有图案!在她拿着橡皮傲气地擦着本子时,我心底强烈地涌起这样的一个想法:我想拥有它!拥有它很简单了,在大家都疯子一样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我悄悄溜进教室把桌子上的那块橡皮,装进了自己里面的衣兜里。那样一块与众不同的橡皮不在了,在一个只有十几个孩子的教室,自然是一场轩然大波。同桌嚎啕大哭,大家把怀疑的目光,都投向了中间溜进教室的我。我翻了翻外面的口袋,证明不是我。

  但这样一块特别的橡皮谁敢拿出来用呢,放学的路上我就悄悄地把它扔了。四五百人口的村子太藏不住事了,孩子们丢块儿橡皮的事,大人们还是很快就知道了。母亲把我堵在墙角,问我橡皮哪儿去了?兵不厌诈,我说,扔路上了。一句话就证明橡皮是我拿的啦。母亲二话不说,气势汹汹地从旁边操起一根木棍就开始揍我,从没见她像头狮子那样令人胆颤。她一边抽我一边大声地叱责:“惯吃惯穿不惯你这个!小时偷针长大偷银,看我不揍死你!”

  揍倒没有揍死我,但揍得狠是绝对的。打完之后我连站都站不起,抽噎着摸摸屁股,都是一道一道的伤痕。我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扔下棍子的母亲,推出自行车让我上车。坐在车子的大梁上,母亲带我去乡里的供销社买回两块圆橡皮,一块让我还给同桌,一块给我。自此之后,别人的东西再好,我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我是家中的老大,这次暴打的经历,也成了日后母亲教育弟弟妹妹的活教材:“不是自己的东西别起意,不然就和你大姐一样挨棍子!”

  几十年前,我们村旁是一个化肥厂。那会儿家家日子紧巴,村子里的人就动点化肥厂的脑子补贴家用。左邻右舍、本家的叔叔们,三天两头就摸黑去厂子里拿个铁块啦,捡些铜丝啦,攒到一定量就卖掉,我亲眼看见过别人卖掉东西后数钱的情景,觉得特别的眼羡。后来有伙伴邀我到厂子周围去捡些小铁块,就想跟着走,每次都被父亲厉声叫住。那几年父亲正生着病,不能出去干活,家里的困难不言而喻。我想出去捡点东西卖掉也是为家里好,况且又不是到人家厂子里去捡,所以被父亲叫回就觉得有些委屈。他大概也猜出我的想法,对我们说:“孩子们,捡点偷点发不了财,坑蒙拐骗偷‘吃活食’要不得。”

  父亲几次这么说,我们也就再也没有动过那样的念头了。小时候,看家家几乎都去捡都去拿觉得不以为然,长大后却想,那不就是全村人去偷东西吗?在那样的贫困的日子里,我家可能是极其少有的没有拿过化肥厂一点东西的人家。父亲厉声喊住了我们迈向化肥厂的脚,也守住了我们的德行。

  在父母亲看来,日子再难,衣食能将就就将就,读书为要。我初中毕业成绩不理想,家里正是青黄不接,亲戚邻居都劝父母让我赶紧回家帮衬家里,父母毅然把我送到别的乡镇中学复读。两个弟弟的小学,都是被送到学费较为昂贵的“化肥厂子弟学校”就读的。我家的房子在村里是最老旧的,炕上到我工作之前没有铺过一张像样的漆布,但我家的孩子们接受教育都在十二年以上。

  现在,我一天比一天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的父母是多么的不简单!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教育专家”的年代里,他们生养教育了四个子女,四个子女人人都能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曾做过一丝一毫违法乱纪之事,是何等的不易!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身为教师的我育人无数,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我对我孩子和学生的教育原则和主张,竟然就是父母当年教给我们的那些最朴素的生活道理。

  “读书为要,本分做人”。总结父母对我们这些年的教育,大概可以用这八个字作一概括。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他们没有给我们定过什么家风,我家更没有像一些富足家庭,有条件把家风写成漂亮的书法字,挂在房子里的什么地方。而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无论是通过打骂还是说教的方式,给了我们最朴素的做人准则,这不正是我家的家风吗?它虽然“不成文”,却刻在我们这些子女的心上,指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甚至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