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斗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成功之路

小磊文学网 2021-01-10 17:30:05 61

一、故事概述

话说,唐朝咸亨年间,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他要在弟子中选择衣钵继承人。于是他要求弟子们各自做一首禅诗,看谁做得好就传位给谁。

其大弟子神秀,半夜起来,在院墙上题写一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次日僧人们围观神秀诗,其中有个厨房火头僧叫慧能,目不识丁,旁人读给他听。他听后也囗念一首,并请旁人写在神秀诗旁边,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知道后,差人把慧能叫来,当着众人的面说慧能写得乱七八糟,遂用鞋底把慧能诗擦掉,并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后离去。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是让他半夜三更去找弘忍。于是慧能按时来弘忍禅房,弘忍为其讲解《金刚经》,传法于他,授予他传法信物袈裟。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弘忍让慧能连夜逃离。次日神秀知道此事,派人追赶慧能未果。

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十年之后,出示弘忍授予他的袈裟,在韶州宝林寺即今南华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北方,成为唐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二、语欲胜人

比较两首禅诗,神秀诗是独立作品,而慧能诗是演绎作品、牵连作品、非独立作品,后者离开前者,难以独立表达和阅读。

这好比:一个人说我是山,另一个人则说我是更高的山;一个人说我是河,另一个人则说我是更大的河;一个人说我好,另一个人则说我更好。人家说山,你就说山;人家说水,你就说水;人家说好,你就说好。

这叫什么?不学无术、取巧有术,是为南郭先生升级版矣。人家说山,你就说高山;人家说水,你就说大水;人家说好,你就说更好。这叫什么?刁钻无赖、语欲胜人,雄辩症古典版。两诗禅意各有路径,但背后的人品高下隐约可见。

三、形式主义

不管是佛还是禅宗,都需要形式主义。否则,佛不为佛,禅不为禅。而菩提、明镜与拂拭,不正是佛与禅的符号和功课吗。你说禅宗另有品格,讲求自然、随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精髓是顿悟。

那么,问题来了,顿悟以后做什么,是否还要再顿悟、续顿悟、反顿悟?是否还要读经、参禅、穿袈裟,是否还要吃喝拉撒,是否还要化缘求供俸?

经还是要读的,否则拿《坛经》来做什么;袈裟也还是要穿的,如若不出示袈裟,慧能怎能成为六祖;吃喝拉撒和化缘求供俸,更是一样都能不少。

四、权利禅斗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在权利场中,不同的在于:是处权利场的核心还是边缘,是处此权利场还是彼权利场。山那边还是山,红尘之外还是红尘,佛与禅宗也不例外。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为了生存、为了上位,所有的技法、心法都得用上。当时,神秀的学识和地位均优于慧能,慧能想要胜出,必须走捷径,必须使用权谋。于是,这才有了渐悟与顿悟之分,才有了两首诗的故事。

其中,推出顿悟是技法,编故事是权谋。然而,为适应竞争的需要而打造出的顿悟技法,其一旦形成则会产生持久的生命力,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本土佛教——顿悟禅宗。

六祖慧能的成长经历,说明了三点:第一,权力斗争有利于产生新思想,因为拿出新东西是否定对方的有力武器;第二,只有强人才能开创新局,而恶人品质是强人特质的一部分;第三,强人开创新局面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名份,而名份的取得往往需要权谋与运作。

五、天遂人愿

从两人的职业技能与智识水平看,神秀更专业,慧能更邪门;从两人的本性上看,神秀是佛禅人,慧能是权势人;从两人的社会功能看,神秀更适合个体性佛禅,慧能更适合组织性佛禅。

至于,选择谁做六祖更有利于禅宗发展,对这个问题,历史已经给出答案。神秀的禅是个人独享的禅,而慧能的禅是可以运作的禅。慧能出走后,南北两宗各自独立发展,最后慧能南宗胜出,神秀北宗式微。乃至今天,人们所言禅宗,即指慧能禅宗。

从两首诗的故事,也能看出:神秀是个低调无为的人,写首禅诗还要晚上避开他人悄悄写,其在慧能出逃后并无有效行动,既没有象慧能那样弄个袈裟或经书之类的信物出来,也没有象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讲弘忍也担心神秀可能伤害慧能吗)。

慧能则不同,其擅于行动和策划,去南方独立运作出一个六祖来,其肉身为后世保留,没有极强的权谋操控和领导能力,很难做到这一切。其实,两派禅宗的走向和结局,与其源头两人的初心及追求一脉相承。此可谓,求禅得禅,求势得势。上天公正,你爱什么,就给你什么。

六、真相拼接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而,这个着名的以诗传位的故事,必然是由慧能及其弟子所写。整个故事,虚构的成分较大,但也有真实的内容在其中,即为以真实的材料编辑虚假事实的套路。现小编对其予以反编码:

1. 五祖弘忍以诗定六祖,这个是假的。因为从一首诗,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胜任一个组织体系领导人的的相应能力;一个组织体系也不可能,仅以一首诗来判断和选定未来领导人。以诗授位,只是故事笔法而已。

2. 弘忍在两个候选人之间有所迟疑犹豫,这个可能是真实的。五祖可能认为神秀踏实笃行,可以接任;但他又喜欢有些邪门的慧能,认为他可能更利于禅宗的发展。这种情势是有可能是存在的,至少慧能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并且他夸大了这种情势,乃至编造了弘忍选择他做继承人的事实。

3. 弘忍选择慧能做继承人,这个是假的。如果弘忍选择慧能做继承人,直接宣布、举行仪式并作相应安排就是了,根本不用大费周折、密授袈裟。况且,袈裟也不能直接起到证据和公示作用,因其不具有特异性,谁都可以弄一件来,袈裟必须与相应仪式配合,才能起到公示的效果。

4. 弘忍与慧能谈话、授其袈裟、要其离去、神秀追慧能等情节,这些可能是真实的。不过,对这些细节可作另外的解读:赠袈裟只是临别纪念;要慧能离去,只是对强势竞争者的另行安排,并且还可能是慧能负气出走;神秀派人追慧能,只是对师弟的挽留。

5. 两首诗分别出自神秀与慧能之手,这可能是真的。前已言及,五祖弘忍以诗定位是假的;但是,这两首诗分别出自神秀和慧能之手,则可能是真的。这两首诗,正好从侧面反映了两人禅修同窗生活的真实情况,包括两人在性情、修为、才智、禅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慧能以神秀为对手进行竞争和打压的情况等等。

七、谁在传承

故事虽是慧能及其弟子所讲,但后世是否传承,则是由我等芸芸众生决定。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系由两次选择决定的:第一次是慧能的选择,他当机立断,巧妙树旗,开创六祖时代;第二次是后人的选择,慧能的故事讲得再好,如果不能慰贴后人的内心,也传之不远。

这里,所谓慧能的故事,有两个指向:一是指两首诗的故事;二是指慧能顿语禅宗的故事。对后人为什么喜欢慧能和选择顿悟禅宗的问题,也可从这两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1. 两首诗的故事,契合了我们内心的权谋斗争意识,以小聪明取势的价值取向。这个故事,实为权谋取胜、吊丝逆袭的话本,可以作为当今权谋、成功学的经典教学案例。

2. 顿悟禅宗的故事,契合了我们急功近利,懒惰取巧的思维习惯。我们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以自己的意念可以做到一切,并且就在一瞬间做到。什么勤拂拭、什么工匠精神、什么点滴渐进,多么无趣无智啊。

总而言之:不是禅宗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并选择了禅宗。

相关Tags: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