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病了吗?》的读后感10篇

小磊文学网 2021-01-10 17:16:17 35

《中国教育病了吗?》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一):中国教育病了吗有感

中国教育确实病的不清,有一部分人陷在里面重来没有出来,还有一些人知道问题糊里糊涂的将就,剩下一部分成了愤青,其实进去了出来何其难,最令我们痛心的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无法让人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错,什么才是辩证,理性,当最后一片净土已经沦落,不禁潸然泪下可悲可叹,其实现在的时代好多人已经发现教育的弊病,所以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特色,而现在的孩子们希望你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勇敢创新。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二):中国教育病了吗?

本书辑录作者近年来涉及中国教育现状的近百篇杂文,对当前教育体制、思想和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主要是高教“大跃进”、学术行政化、大学衙门化(具体如大楼事业、评审时代、学界抄袭等),进行了理性的纪录和批评。

此书一如张鸣一贯文风,犀利、切实、坦率,不仅有较强的可读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观察、历史记录意义。对于关注教育、反思教育的人们(尤其是深陷教育误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为改正教育的弊端,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三):教育部同意建立南科大 张鸣教授今天可以开怀一笑了

书很犀利,深刻,是平常人平常所见而未敢言的事件的集合。高中时,我的母校在教育部检查室组织每班20人公费游玩兰亭,当时以为学校很人性化,后来又把学生的课桌椅搬离藏起来,便觉得其中必有猫腻,后来得知我们学校以小班化教学知名,在例行教育检查时减少人数当然是明智之举。大学迎评,又是学校各领导及师生的重中之重,什么都要变,小到图书馆的书,自行车的停靠位置——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此书中得到共鸣。

思想是不消说的很有深度,看后对当今高校教育会有个很深的认识。

这本书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前后有很多的语句是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很高,所以读后都是似曾相识的,有就是说审稿编排上有待提高,该删减的还是要删的,雷同的语句多了就是累赘。还有印刷上不是很好,有些页墨迹很重很黑,有些则很淡,值得改进。

南方科技大学终于成立,在该校公布的管理暂行办法中,“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原则被写入总则,这也是张铭教授主张的,现在终于一步步在实现,真好。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四):中国教育病入膏肓

《中国教育病了吗?》,其实真是多此一问,张鸣在书里反复说:我们的大学病了,病入膏肓。

这本书含篇什近百,可称一部关于中国高校行政力量拉动大跃进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评论,近二十年目睹之高校怪现象。对于教师、学生或者家长,以及想了解大学的人们,这本书提供了今日高校与学界的内幕与真相;为今后的年代,也提供了历史案证。

张鸣认为,高校的“大跃进”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高校“大跃进”的启动。

本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一个从苏式的专才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经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术转型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方面,有了初步与国际学界接轨的迹象。恰是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由于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调介入,大量政府资金的投入,在资金投入过程伴随着行政控制的空前强化,在所谓数字化管理的名目下,高校被迅速地拖入了评审学术、数字学术和大学结构衙门化的泥潭,强行依靠大量贷款,大幅度提高学费,开始全国高校大跃进。(《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在行政化的过程中,评审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最大的绳索。从学术评审到项目评审,再到教师评优,这种官本位的评审,不仅不能奖优,反而加速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完成逆向淘汰。

病,不仅仅是行政化,还是行政主导的垄断公司化,这才是真正可怕之处。大学不仅像衙门,还像商场,商人所在的场。大学里的各个院系,都是利益丛集的所在。

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

天下公理,大学想办好,三个前提必须遵循: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这三点也许在民国时期曾经部分实现过。那已经很遥远。在《权利傲慢下的贱教授》中,张鸣说:大学的官僚化、衙门化,已经把教师变成了奴才,教授已经相当贱了,在学校发的各种表格里,教授跟扫地和做饭的人一样,属于教职工,或者员工。在住房改革之前,分房子的时候,教授绝对竞争不过做饭的大师傅,至于小车班的司机,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救救孩子”这句名言几乎快成了陈词滥调,不过张鸣在书里又大声喊了这句话。张鸣说,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对学生的戕害,一是学生在教育产业化中成了唐僧肉;二是“我们还有庞大的学生管理机构,足够把所有学生的棱角磨平、个性扼杀”。

在病态的教育链条里,幼儿园也在劫难逃。《幼儿园的条子学》、《京城天价幼儿园的背后》等文,展现了幼儿园的种种世相。

张鸣此书也涉及了家庭教育的观察,主要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翼护、使孩子的多面能力不能成长。

此书还有多篇文字批评并探讨高考改革、招生方法、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大学的专业设置等。

还有一辑对清末以来中国转型的教育历史的梳理。比如《同文馆的成就》、《武夫军汉办大学》、《废科举:百年之痒与百年之羞》等,时见深刻的分析和发现。比如《私塾消失背后的黑洞》,通过对湖南平江私塾的研究,发现了私塾的教学意义,即对于农村社会的“礼仪”即秩序的建构和维持。

私塾和乡村社会的乡绅一样,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私塾教育的缺位,从长期来看,不仅会导致农村识字率的下降,而且会使乡村社会的既有秩序出现紊乱。

显然,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改革,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超过了学者们所能给出的估量。传统私塾教育的迅速衰落和乡村精英的流失,背后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失常和礼俗秩序的紊乱,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配合下,最后只能导致乡村暴力化倾向的泛滥,对中国的未来政治走向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新华网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五):小小感悟

“对一个人有成见之后,便无法公平判断事情的结果。”《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之一,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原书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后来更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不是一部架构宏大的小说,但是却让人读后深感震撼。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同时用另外三个故事进行围绕,总体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和生活观。让我们来共同体会:

一、人的态度决定你能得到多少

借用其中的一段描述可以看看人们对于态度的看法:

“宾利先生一副真正的绅士派头,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得体的举止,真真切切的是一个有实力的人物。不用多长时间就与全场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结识了。他浑身充满朝气,和蔼可亲,无拘无束。他这样的好脾气,水到渠成的就博得了公众的更好评价;达西不仅身材伟岸,举止文雅有气质,又眉清目秀,精神抖擞。不过,后来,是他的言行举止引起了公众的愤慨,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他其实是个目光清高、自高自大而且傲视所有人的人,不能与人们沟通。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了。人们已经不再羡慕他的财产比德比郡的还多,也不再看好他的相貌了,反而觉得那副面孔很讨人厌。他根本就不配与宾利相提并论。”

傲慢,只会让你得不到自身以外的东西,让你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

二、可以适当骄傲,但绝对不要虚荣

骄傲,从某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自信,主要关系到我们怎样看自己;而虚荣,则是一种扭曲的攀比,关系到我们让别人怎样看我们。

适当的骄傲,可以让自己活得开心;而虚荣,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毫无意义。每个人是为自己而活,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正如书中所言:“骄傲是一种通病,人们总是会轻而易举地犯这种毛病。原因是某个人有了某种值得骄傲的资本,暂且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是能给人带来自豪的东西或事物,就会让人飘飘然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人。虽然说虚荣与骄傲有一些关系,但它们绝对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只是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当作同义词使用。不过呢,人是可以骄傲的,却不能爱虚荣。”

三、拥有正确的婚姻观,才会有幸福的婚姻

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是基于爱情的;宾利与简的婚姻是基于倾慕的;柯林斯与夏洛蒂的婚姻是基于顺从和接受的;威克姆与丽迪亚的婚姻是基于欲望和利益的。谁的婚姻会幸福呢?

小说在开头写道:“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大,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其实奥斯丁小姐只说出了一半,另一半是:凡是家境不好的女子,也都想嫁个有钱的丈夫。书中无不围绕着这样的议题而展开富有喜剧性的情节,不过在这些喜剧性的场面背后,作家表现了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

借书中夏绿蒂之口说道:“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道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至挨冻受饥。”婚姻是现实的,即便女主人公寻求的是真爱、平等、自由,但也要考虑基本的物质因素,以及自己所爱之人品质。

只有盲目的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很难有幸福的婚姻。

四、看待事物不能完全凭借第一印象,而是要逐步深入了解

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态度是在不断变化的:1、自以为慧眼识人,对达西先生产生偏见;2、认识了威翰先生,偏见加深;3、达西第一次求婚遭拒后的一封信,改变了她的看法,发现自己确实存在失误;4、到达西庄园参观时,达西对待她和舅舅舅妈彬彬有礼,已经感到懊悔;5、发现莉迪亚的婚姻是受到达西的帮忙,对他心存感激;6、对达西产生了爱意和感恩,最后欣然接受了达西的求婚。

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偏见其实只存在于短时间内”。

五、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需要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当然这个太太,应该指的是一位好太太;正如书中的伊丽莎白一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藐视权贵但有具备同情心,具备非凡的勇气。

祝愿所有的女人都能成为好太太。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它像乡间小路上的一缕清风,让我避开世间的喧哗,或者人间的悲伤。女孩子总是渴望浪漫,喜欢幻想,在作者笔下,爱情像传统的英国绅士,有些拘谨,但高尚可爱。

我想这世界上肯定会有完美的爱情。只要我们放下傲慢与偏见,用真诚的心去和人们沟通、相处,最终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本文撰稿:玉儿 编辑:波波羊

欢迎回复您要推荐的书名和书评,我们将为大家共同分享!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六):精彩书摘

今天的高校真相

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讲这"两化"对学生的戕害。

本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苏式的专才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从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要接受新东西,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试验,摸索自己的道路。在经过多年封闭,加上"文革"破坏之后,应该说,局面相当困难。经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术转型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有了初步与国际学界接轨的迹象。

然而,恰是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由于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调介入,大量政府资金的投入,在资金投入过程伴随着行政控制的空前强化,在所谓数字化管理的名目下,高校被迅速地拖入了评审学术、数字学术和大学结构衙门化的泥潭,居然强行依靠大量贷款,大幅度提高学费,开始全国高校大跃进。其中学生由于处于衙门结构的最底层,因此所受到的荼毒最烈。

首先,学生成了唐僧肉,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去啃而且啃得到的唐僧肉。按道理,既然学生交了高额的学费,那么,学校里的一切服务就不应该再收费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自从对学生高收费以后,高校里,凡是涉及学生的事务,原本不收费的,现在都要收费了,原本收得少的,现在加倍了,小到打印个成绩单、复印个节目表,大到学生证、校园卡,一个成本不足两元的校园卡,能收到五十元。补考要收费,后来嫌收得少,干脆取消补考,强令考试不合格的学生重修,交高额的重修费。由国家下拨的学生实习费、论文打印费等等,能拖就拖,能减就减,能赖就赖。连学校的后勤部门,也向学生伸手,电费原来全免,现在要自己付费,学校食堂享受国家的免税待遇,但服务质量,却每况愈下,各个学校虽说程度不同,但饭菜的质低价高的趋势却势不可当。更令人不解的是,饭菜质量差,却不允许学生不吃, 如果学生发动"罢餐",那么领头的人,肯定要被严厉处分。

其次,学生成了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都可以随意支使学生,干这个干那个,甚至强迫学生帮老师做家务(真正出于学生自愿的不算),稍有不满,就将被打入另册,学习期间别想有好果子吃。带研究生的教授们,纷纷把自己的博士和硕士生当成劳工,为自己做课题,从老师变成了老板。工科课题费高,还能付给点微薄的酬金,人文社会科学则往往分文不给,免费尽义务。很多教授从社会上以市场化的价格拉来动辄上千万的大课题,全让学生干,自己安享99%以上的课题费,以及相关的荣誉和知识产权。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能干的学生和不能干的学生都毕不了业,不能干的,老板不喜欢,自然毕不了业;能干的,老板喜欢,但要他长时间地付出,轻易不能放走,也毕不了业。

其三,学生被培养成奴才或者愤青。人的大学生涯,本是求知欲特别旺盛、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产生各种歧见、异见,形成不良习行的时期,加之一代代独生子女的登台,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多少有点变形,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比例,大有增加的趋势,更加重了大学教育的负担,需要学校加倍努力,小心应付才是。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大学衙门化过程中,官场文化的大面积深度复制,在教师变成学官的下属的同时,学生则成了下属的下属,奴才的奴才。学校的各种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但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听话,说的对要听,说的不对也要听,还不给学生任何解释,理解要服从,不理解也要服从,从来没有想过给学生哪怕一丁点自治的机会。老师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要服从,老师讲的东西,对与不对,都要照办,否则,考试不及格。在这种权力的高压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听话的变成了奴才,不听话的,变成了愤青。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的高调推行,使得教师的素质急剧恶化。在行政化、衙门化的各种管理和评价体系中,只有听话、自甘做奴才的教师,才能得到正面的激励,分到领导剩下的一杯羹,而真正做学问的、坚守自己人格的教师,则不是被迫离开,就是被边缘化,因此,部分教师的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越来越劣质化。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坏事教授们做不出来了。原本怀着崇敬心情进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师,有着各种耀人头衔的老师们,居然都是这样的货色,渔利渔色,贪污腐败,侵占学生的成果,公开造假,甚至剽窃。心中原本尚存的一点具有正面价值的东西,迅速崩解,人格遭扭曲,心灵被玷污,本来纯洁的孩子,很快就会变得道德沦丧,没有责任心,什么都无所谓。

教师的身教靠不住,言教也大有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数字化管理的目标体系面前,教师只能为完成数字而挣扎,或者取巧造假,教学认真的教师,得不到任何正面的激励,反而面临下岗、转岗的威胁。整个学校,最为马虎和将就的部分,就是教学。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但由于考核指标重所谓的科研,轻教学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的要求依然官样文章,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事实上,教学,越来越被教师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越来越得不到重视,随便缺课,请研究生代课,即使上课,也信口侃山,随意对付。面对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学校没有精力、也不鼓励教师改善教学、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材。教材的编写,变成了各个学校老师评职称、连带敛财的机会,教学方法的改革,仅仅蜗居在师范大学狭小的领域,其他学校,基本上无人操这个心。文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查资料,不懂怎样检索信息,更不知道如何分析信息,归纳整理。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教学,实习部分往往被减了又减,甚至变成纸上谈兵。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但目前大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没有脱离文凭教育的范围,这样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当然,我所说的,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各个学校的表现形式,恶化的深度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学校而言,还保存有一点传统,恶化的速度还不那么快,人们似乎还能忍受,但是,无论南北东西,哪个大学,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无论条件怎样,传统有无,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的趋势都在加速,今天比昨天糟,明天肯定比今天糟。

教育部一统大学

我的11位来自安徽的同仁,给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写了一封公开信,问我们的新部长,该如何解答钱学森逝世之前念兹再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看来,跟钱老有同样疑问的人,还真有几个。

其实,钱学森问题,有点类似小沈阳的口头禅--"为什么呢?"发问者自己肚子里是有答案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没有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倒更像衙门。至少,我们现在的大学,是比衙门还要衙门的所在。这种地方,可以出数字,比如招了多少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翻了几番,大楼新盖了多少,最新的设备进了几许,还可以催出大量的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SCI论文,以及车载斗量的课题。可惜,就是培养不出像钱老那样的杰出人才,也产生不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唯一可以吹的,就是数目字上的光辉。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无疑教育部要负很大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大学衙门化、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泛滥的困局,其实是教育部挟大笔的项目投资,凭借行政权力砸出来的。一边是胡萝卜,一边是大棒,听话,跟着教育部的指挥棒走,就给胡萝卜,反之就给大棒。环顾整个中国,唯有科学院管的中科大敢不买教育部的账,别的大学,即使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巨无霸,也只能乖乖地服从命令听指挥。

我的11位同仁,之所以给新任教育部长写信,无疑是期待新部长改弦更张,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不再过分迷信行政权力,迷信压力体系,迷信垄断性产业化的威力。让教育家来办学,按教育的规律来办,不要继续让学术成为行政权力的婢女,把校园从官僚的衙门,回归成教授和学生的园地。让朱清时这样的校长,真正办几个规划中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那样的学校,别让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模样,所有大事都由教育部一手抓起来,害得中国好像只有一所大学--教育部大学,各地的大学都是分校。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当教育部成了行政化的头羊的时候,各个大学都在跟着走,各个大学的校长院长们,都纷纷在自己的那块领地修建衙门,顺理成章地把教授打成了衙役,在行政化的道路上,跑的甚至比教育部还要快。几乎没有听说有哪个校长有过哪怕微弱的抵制,包括现在一些似乎很敢言的校长。

同样,我们的大学教授,虽然有些人肚子里有点不高兴,私下里会有几句腹诽的话,但是,也没有多少抵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牌教授,似乎还乐在其中,很是享受行政化的好处。好处真是不小,大笔的项目资金,大把的课题,大堆的走穴讲课费,还加上学校里一顶又一顶的官帽子,奖励,荣誉,光环。从事教育的人,眼睁睁看着行政化将自己从事的行业毁掉,不仅不心痛,而且还高兴。这些年,如果全国的大牌教授都能发出自己声音,一起抵制这场行政化的运动,而不是参与运动,做优秀运动员,我想,可能局面还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在我看来,回答钱学森问题,所有在教育领域里的人,官员、校长、教授,甚至包括学生都有份。在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答好自己那份答卷,钱学森的问题,是有解的。

……

《中国教育病了吗?》读后感(七):精彩书摘

今天的高校真相

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讲这"两化"对学生的戕害。

本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苏式的专才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从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要接受新东西,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试验,摸索自己的道路。在经过多年封闭,加上"文革"破坏之后,应该说,局面相当困难。经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术转型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有了初步与国际学界接轨的迹象。

然而,恰是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由于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调介入,大量政府资金的投入,在资金投入过程伴随着行政控制的空前强化,在所谓数字化管理的名目下,高校被迅速地拖入了评审学术、数字学术和大学结构衙门化的泥潭,居然强行依靠大量贷款,大幅度提高学费,开始全国高校大跃进。其中学生由于处于衙门结构的最底层,因此所受到的荼毒最烈。

首先,学生成了唐僧肉,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去啃而且啃得到的唐僧肉。按道理,既然学生交了高额的学费,那么,学校里的一切服务就不应该再收费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自从对学生高收费以后,高校里,凡是涉及学生的事务,原本不收费的,现在都要收费了,原本收得少的,现在加倍了,小到打印个成绩单、复印个节目表,大到学生证、校园卡,一个成本不足两元的校园卡,能收到五十元。补考要收费,后来嫌收得少,干脆取消补考,强令考试不合格的学生重修,交高额的重修费。由国家下拨的学生实习费、论文打印费等等,能拖就拖,能减就减,能赖就赖。连学校的后勤部门,也向学生伸手,电费原来全免,现在要自己付费,学校食堂享受国家的免税待遇,但服务质量,却每况愈下,各个学校虽说程度不同,但饭菜的质低价高的趋势却势不可当。更令人不解的是,饭菜质量差,却不允许学生不吃, 如果学生发动"罢餐",那么领头的人,肯定要被严厉处分。

其次,学生成了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都可以随意支使学生,干这个干那个,甚至强迫学生帮老师做家务(真正出于学生自愿的不算),稍有不满,就将被打入另册,学习期间别想有好果子吃。带研究生的教授们,纷纷把自己的博士和硕士生当成劳工,为自己做课题,从老师变成了老板。工科课题费高,还能付给点微薄的酬金,人文社会科学则往往分文不给,免费尽义务。很多教授从社会上以市场化的价格拉来动辄上千万的大课题,全让学生干,自己安享99%以上的课题费,以及相关的荣誉和知识产权。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能干的学生和不能干的学生都毕不了业,不能干的,老板不喜欢,自然毕不了业;能干的,老板喜欢,但要他长时间地付出,轻易不能放走,也毕不了业。

其三,学生被培养成奴才或者愤青。人的大学生涯,本是求知欲特别旺盛、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产生各种歧见、异见,形成不良习行的时期,加之一代代独生子女的登台,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多少有点变形,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比例,大有增加的趋势,更加重了大学教育的负担,需要学校加倍努力,小心应付才是。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大学衙门化过程中,官场文化的大面积深度复制,在教师变成学官的下属的同时,学生则成了下属的下属,奴才的奴才。学校的各种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但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听话,说的对要听,说的不对也要听,还不给学生任何解释,理解要服从,不理解也要服从,从来没有想过给学生哪怕一丁点自治的机会。老师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要服从,老师讲的东西,对与不对,都要照办,否则,考试不及格。在这种权力的高压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听话的变成了奴才,不听话的,变成了愤青。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的高调推行,使得教师的素质急剧恶化。在行政化、衙门化的各种管理和评价体系中,只有听话、自甘做奴才的教师,才能得到正面的激励,分到领导剩下的一杯羹,而真正做学问的、坚守自己人格的教师,则不是被迫离开,就是被边缘化,因此,部分教师的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越来越劣质化。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坏事教授们做不出来了。原本怀着崇敬心情进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师,有着各种耀人头衔的老师们,居然都是这样的货色,渔利渔色,贪污腐败,侵占学生的成果,公开造假,甚至剽窃。心中原本尚存的一点具有正面价值的东西,迅速崩解,人格遭扭曲,心灵被玷污,本来纯洁的孩子,很快就会变得道德沦丧,没有责任心,什么都无所谓。

教师的身教靠不住,言教也大有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数字化管理的目标体系面前,教师只能为完成数字而挣扎,或者取巧造假,教学认真的教师,得不到任何正面的激励,反而面临下岗、转岗的威胁。整个学校,最为马虎和将就的部分,就是教学。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但由于考核指标重所谓的科研,轻教学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的要求依然官样文章,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事实上,教学,越来越被教师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越来越得不到重视,随便缺课,请研究生代课,即使上课,也信口侃山,随意对付。面对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学校没有精力、也不鼓励教师改善教学、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材。教材的编写,变成了各个学校老师评职称、连带敛财的机会,教学方法的改革,仅仅蜗居在师范大学狭小的领域,其他学校,基本上无人操这个心。文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查资料,不懂怎样检索信息,更不知道如何分析信息,归纳整理。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教学,实习部分往往被减了又减,甚至变成纸上谈兵。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但目前大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没有脱离文凭教育的范围,这样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当然,我所说的,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各个学校的表现形式,恶化的深度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学校而言,还保存有一点传统,恶化的速度还不那么快,人们似乎还能忍受,但是,无论南北东西,哪个大学,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无论条件怎样,传统有无,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的趋势都在加速,今天比昨天糟,明天肯定比今天糟。

教育部一统大学

我的11位来自安徽的同仁,给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写了一封公开信,问我们的新部长,该如何解答钱学森逝世之前念兹再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看来,跟钱老有同样疑问的人,还真有几个。

其实,钱学森问题,有点类似小沈阳的口头禅--"为什么呢?"发问者自己肚子里是有答案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没有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倒更像衙门。至少,我们现在的大学,是比衙门还要衙门的所在。这种地方,可以出数字,比如招了多少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翻了几番,大楼新盖了多少,最新的设备进了几许,还可以催出大量的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SCI论文,以及车载斗量的课题。可惜,就是培养不出像钱老那样的杰出人才,也产生不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唯一可以吹的,就是数目字上的光辉。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无疑教育部要负很大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大学衙门化、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泛滥的困局,其实是教育部挟大笔的项目投资,凭借行政权力砸出来的。一边是胡萝卜,一边是大棒,听话,跟着教育部的指挥棒走,就给胡萝卜,反之就给大棒。环顾整个中国,唯有科学院管的中科大敢不买教育部的账,别的大学,即使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巨无霸,也只能乖乖地服从命令听指挥。

我的11位同仁,之所以给新任教育部长写信,无疑是期待新部长改弦更张,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不再过分迷信行政权力,迷信压力体系,迷信垄断性产业化的威力。让教育家来办学,按教育的规律来办,不要继续让学术成为行政权力的婢女,把校园从官僚的衙门,回归成教授和学生的园地。让朱清时这样的校长,真正办几个规划中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那样的学校,别让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模样,所有大事都由教育部一手抓起来,害得中国好像只有一所大学--教育部大学,各地的大学都是分校。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当教育部成了行政化的头羊的时候,各个大学都在跟着走,各个大学的校长院长们,都纷纷在自己的那块领地修建衙门,顺理成章地把教授打成了衙役,在行政化的道路上,跑的甚至比教育部还要快。几乎没有听说有哪个校长有过哪怕微弱的抵制,包括现在一些似乎很敢言的校长。

同样,我们的大学教授,虽然有些人肚子里有点不高兴,私下里会有几句腹诽的话,但是,也没有多少抵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牌教授,似乎还乐在其中,很是享受行政化的好处。好处真是不小,大笔的项目资金,大把的课题,大堆的走穴讲课费,还加上学校里一顶又一顶的官帽子,奖励,荣誉,光环。从事教育的人,眼睁睁看着行政化将自己从事的行业毁掉,不仅不心痛,而且还高兴。这些年,如果全国的大牌教授都能发出自己声音,一起抵制这场行政化的运动,而不是参与运动,做优秀运动员,我想,可能局面还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在我看来,回答钱学森问题,所有在教育领域里的人,官员、校长、教授,甚至包括学生都有份。在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答好自己那份答卷,钱学森的问题,是有解的。

……

相关Tags:人生快乐生活幸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