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经典读后感10篇

小磊文学网 2021-01-10 19:33:20 35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是一本由[美]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读后感(一):简单说说本书的看点

对于习惯了中国化选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妙趣纵横,虽然书中设计到深奥的数学原理但决不妨碍你渴望一口气读完的迫切心情。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J.阿罗高度推崇此书,此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这部书在美国再版过四次。被各个大学广泛作为参考书收藏。

西方民主国家是如何选举他们的总统的?他们是不是总能选上大多数人最满意的总统?为什么在某些时候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被选上总统?美国的选举制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西方民主国家主要有哪几种计票方式?本书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在专业理论和大众思维之间、在热烈的政治争论和冷静的数学逻辑之间架设了一道可供人们自由往来的桥梁”作者善于以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选举中所发生的种种意外其实是因为选举投票机制几乎难以避免的缺陷造成的。

所有对民主选举有好奇心的读者阅读此书无疑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趣味,没有一本书可以如此有趣而深刻地表现了西方选举制度中存在的悖论。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读后感(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J.阿罗对本书的推荐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J.阿罗的推荐语:

至少在五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最终并非最受欢迎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但并不能由此证明,美国的投票制度难以避免产生这种荒唐的结果。事实上,这种不公平的结果不太可能再次发生:正如威廉•庞德斯通在《选举的舞弊》一书中所指出的,解决的方法就在“我们眼皮底下”。

这五次产生意外结果的选举,无一例外是被一个“搅局者”(人们对从最受欢迎的候选人那里分走足够改变选举走势、使最终结果有利于其他候选人的选票的某个次要候选人的称呼) 搅乱了局势。解决“搅局者”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人们称之为“计分投票制”的投票方式,这种投票方式已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选举似舞弊》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计分投票制被视作是所有投票规则中最公平的,同时评估了改变美国人的投票方式将会面临怎样的障碍。庞德斯通最近的几本著作论述了科学思想对于真实世界将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选举的舞弊》既是对真实的政治制度的深刻揭露,又是鼓励人们采取实际行动的大胆呼吁。

对于所有对投票过程和结果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读后感(三):精彩书摘

库尔特·哥德尔(Kurt Godel)是20世纪最有才华的逻辑学家。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并没有引起他明确的警觉(1936年哥德尔甚至在一封信的结尾处加上了狂热的“嗨,希特勒”敬语)。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他同样没觉得有什么不妥。1939年,战争爆发了。哥德尔住在维也纳,那里的情况迅速恶化了。这一年的十一月,哥德尔遭到了一帮年轻纳粹党徒的袭击。哥德尔本身并不是犹太人,但他有股子书卷气,相信世界主义,看起来像是犹太人。哥德尔当时和自己的女友阿黛尔?波克特(Adele Porkert)住在一起,她在一家名声不怎么好的夜总会工作,不像他那样书生气十足。她用雨伞撵走了那些纳粹分子。

不久,哥德尔收到了入伍通知书。他这时已和波克特结婚了,不想去打仗,他们从德国逃了出来。哥德尔有美国签证,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一直想请他到该校的高级研究所工作。于是,哥德尔和妻子去了美国,计划在普林斯顿度过他们的后半生。

数年后的1947年,哥德尔决定加入美国国籍。取得国籍需要两名与他相识的美国公民为他担保。他最好的两位朋友愿意提供帮助,他们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著名的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任何想要入籍的移民都必须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于是哥德尔专门读了美国宪法。出人意料的是,生平第一次,哥德尔对政治流程产生了兴趣。

入籍考试的前一天,哥德尔告诉摩根斯坦,他在美国宪法中发现了一处逻辑错误。摩根斯坦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直到他意识到哥德尔是认真的。

哥德尔的特长是寻找数学中的逻辑错误。自从欧几里德时代以来,数学家们就一直追求把逻辑和数学放进同样整齐的包装里面。先给出一套毫无疑问的公理,有了这些公理,就有可能证明所有正确的数学公式,并证明所有虚假的理论是错误的。用这种方法(据推测)也可能证明系统的一致性。如果可以表明“2+2=4”是正确的(它应该如此),那么就肯定不可能证明同一个公式是错误的。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这个标的似乎都是合理的。因此在1931年,哥德尔大大地扰乱了人们长达千年的美梦。他论证,任何符合逻辑的包含算术的系统都不可能证明其自身的无矛盾性。哥德尔的证明的要点大致可以转述成这样:任何声称自己只说真话的人都是在说谎。哥德尔表明,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卖二手轿车的商人和政客,也适用于最抽象的逻辑结构。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读后感(四):媒体评论

对于过去几个世纪竞争性投票的历史的极为有趣的探究。

——迈克尔·梅凯尼克,《琼斯母亲》杂志

庞德斯通生动的文风和注重讲故事的偏好为本书增添了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书中许多理论分析的段落因此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威廉·庞德斯通至今已创作了10部著作,其中包括《获取财富的秘方:能击败轮盘赌和华尔街的不为人知的科学下注方式》

——希尔和王出版公司,2005年

《选举似舞弊》在专业理论和大众思维之间、在热烈的政治争论和冷静的数学逻辑之间架设了一道可供人们自由往来的桥梁??????这本书为我们清晰、生动、详细地解释了各种数学上可能设计的投票方式。

——简妮特·玛斯林,《纽约报》

对于过去几个世纪竞争性投票的历史的极为有趣的探究。

——迈克尔·梅凯尼克,《琼斯母亲》杂志

庞德斯通生动的文风和注重讲故事的偏好为本书增添了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书中许多理论分析的段落因此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威廉·庞德斯通至今已创作了10部著作,其中包括《获取财富的秘方:能击败轮盘赌和华尔街的不为人知的科学下注方式》

——希尔和王出版公司,2005年

《选举似舞弊》在专业理论和大众思维之间、在热烈的政治争论和冷静的数学逻辑之间架设了一道可供人们自由往来的桥梁??????这本书为我们清晰、生动、详细地解释了各种数学上可能设计的投票方式。

——简妮特·玛斯林,《纽约时报》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值得思索的是,我们可以将西方的选举制度与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做一比较,同时了解选举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理解为什么各种选举中民众的愿望与实际的结果总会出现差异?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读后感(五):关于“即刻复选制”中的悖论

本书可以和《选举的困境》(赵心树著)结合起来阅读。

本书在最后推荐了计分制。事实上本书中提到两种计分制。一种是累积式的,一种是平均值式的。比如A投了你4分,B投了2分。那么按积累式,你得分是6;按平均值,你得分是3。后一种,即平均值方式,在网站上实时投票,实时显示时适用。当一些人投分过高时,看不过去的人就会投过低的分去平衡,反之亦然,这样一来,只要有人认为值得,就会不断地去平衡,最后,只要没人作弊(比如花巨资雇人砸分),那么最后的平均分是会接近于参评人的真实感受的——当然,参评人的感受不等于全部大众的感受,比如古典音乐的喜好者会给一部古典音乐评出高分,但这无法反映出多数非古典音乐爱好者对其默视的态度。这也是平均分模式不适用于公共选举制度的原因。

在一般的公共职务选举中,平均分方式不适用。因为投票不是实时显示的,你不知道别人投了多少分,所以没法去平衡。而且平均分反映不出支持这个人的人口基数,所以从代表性上看,也是不合适的。

书中也提到了单一记名可让渡制(即刻复选制)及其悖论问题。本书中描述:当一位候选人通过竞选把某个对手的得票打压下去之后,他本人却可能落选。原因在于:当那个对手排名靠后,被淘汰下去之后,投给他的票会被转给其他未被淘汰的候选人。一旦这一轮中转给自己其他对手的票较多,导致其人得票超过自己,自己就得被淘汰了。

相反,如果被淘汰的是与自己选民基础接近的候选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的票转给自己的票足够多,就可能推动自己当选。

在单一职位竞选中,这种赢得越多,反而可能输掉选举的悖论,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这种制度不适合在单一职位选举中使用。——恐怕之前在美国施行过的一些排序类投票制度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被废除了(有的州还宣布他们违宪)。

但是,当选举产生的是多职位时,职位越多,这种悖论效应可能反而不那么让人厌恶了(爱尔兰、马其他就在可产生3-5人的中选区里,采用单一记名可让渡制)。因为,上述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种政治倾向和喜好,需要产生一个能当选的代表,一旦他们看中的一个候选人被淘汰了,就会转而支持特质与此人相近的其他候选人,直到其中的一人当选(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群人各个顺序的转票过于分散,无法集中支持某位仍幸存的候选人,结果都变成废票)。

如果应产生的职位足够多,那么主要政治派系都可以产生与自己的选民基础基本适应的代表。尽管在选举过程中,仍然会因为上述的悖论导致一些具体的候选人在某一轮转票过程中,赢得多反而输掉。但他所属的政治派别中选民支持最广泛的那些候选人基本上是可以胜出的。

但是,多职位下的“单一记名可让渡制”,计票过于复杂。必须所有的选票都被正确统计才行。否则,任何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蝴蝶效应,改变一位或几位候选人的命运。

相比之下,还是单一职位下采用计分制选举,计票相对简单,产生争议的可能性也小。因此,我认为,在科技应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单一选区加计分制选举议员比较合理。而且,单一选区下,一个政党只派出一位候选人参选(脱党参选的除外),可以避免同党竞争,减少人为催生党内派糸政治的可能。——因为同党竞争中,党组织为表示公正,必然对所有候选人一视同仁。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候选人要寻求胜于另一位同党候选人,必然倾向于自己寻找帮助,因此会导致在党内又结成派系。台湾和日本等采用过大选区的地方就存在这种催生派系政治的现象。

但是单一选区制度中,对多数派力量有夸大,最后会导致全国范围内产生的议员与选民的政治倾向的比例不符。因此,我主张搞单一选区两票制。可以学习德国的联立模式:让议会中一半的席位从选区中直接产生,同时让选民为自己支持的政党投票。根据政党票来决定该党在议会中的议席分配。

政党票中,候选人的当选顺序是由党内事先确定的,这一点不如候选人直接由选民选举民主。为了弥补这一点,可以考虑引入民意倾向。第一,可以要求党内候选人顺序的排定必须经民主程序产生;第二,可以要求候选人实际当选的顺序与他在单一选区中竞选得票的表现挂钩。

日本国会大选有惜败率的概念,就是党会把一些候选人排在同一个名次上。一个在选区内失败的候选人得票与胜出的候选人的得票之比作为惜败率。根据这个比数的大小来决定分配议席的顺序。

我认为除上述数据之外,还可以考虑关注几种数据:投本党的票,却没投该候选人票的选民占本党在该小选区中得票之比。

投该候选人票,却没投本党票的选民数据。

本党及本党候选人在最近三次选举中,在该选区的表现,与本次选举的表现比较,以及这个情况与本党在更大范围区域中的表现是正相关,还是反相关。

基于以上,可以评价出候选人在选区中的表现。

一个政党可以把事先预计选情水准相近的选区的候选人划入同一个名次,之后基于由上述数据评得的得分情况划分先后,向那些在小选区中落选的候选人授席位。

法律上可以只规定原则,让各党根据选票情况自行确定采用何种办法在党内分配席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