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10篇

小磊文学网 2021-01-10 19:43:30 28

《What Will People Say》是一部由Iram Haq执导,Maria Mozhdah / Adil Hussain / Ekavali Khann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一):《人言可畏》:没有一个人能选择,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

感觉导演全片就是keep telling audience in face “你们看! 这就是天罗地网般的宗教&文化&传统制度对女性的压迫,这就是平庸之恶,活生生把一个花季少女规训成了木偶般的受害者!” 可能只是我私心更喜欢个体反抗的故事,哪怕只是微小的、失败的反抗,比如坚持多说一句“是警察强迫我们脱的衣服好拍照勒索你们”然后再被愤怒的大人喝止。我私心希望看到更多、更细腻的权力如何消解个体意志的过程。

过多的苦情桥段、沉默大特写和时不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总让我觉得略显刻意,让电影仿佛成为西方视角下的社会学文本。但无可否认,拍这样的”政治正确”片需要相当的勇气。也许正是因为导演本人对巴基斯坦的宗教文化有了深刻领悟,才会选择用较为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呈现。

结尾倒是很喜欢,爸爸心里残存的同情和少女心里残存的free spirit,其实殊途同归指向人性。这一个镜头的意义远比前面煽情镜头的重复啰嗦好。其实失去自由的并非少女一人,而是生活在这庞大文化制度里的每个人,尤其是主动维系它的大人们。

能感觉出导演本人对于现实是悲观的,无意给出任何solution. 标题里的”people”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更体现了讽刺意图。

《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二):巴基斯坦和挪威,两代人的文化冲突?

TIFF第五天,介绍一部触动人心的挪威独立制作电影。导演的两部作品皆首映于TIFF。这是一部由两个不同世界之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令人心碎的个人女性故事,改编自巴基斯坦裔挪威导演Iram Haq的亲身经历。她将⾃己家庭的故事以及国家的⽂化投射到了影⽚中。导演Haq在探讨民族和宗教的戒律和轻松生活的摩擦时,留出余地去理解、同情和分析人物的动机,这样的表现方式显得尤为可贵。影片在叙事的推进、人物关系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上来回拉扯,父女两代人细腻的表演让人声泪俱下。

十六岁尼莎的双重生活游走在传统巴基斯坦家庭、和现代挪威青少年生活之间。在家庭聚会中, 她是被父亲引以为豪的好学生、是长辈贴心的乖乖女,吃撲哩听传统音乐;在同学群体中,她和朋友们打成一片,去夜店狂欢。 导演Iram Haq

《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三):不知道是夸张了还是现实更可怕

每周三影院打折日的例行活动,万万没想到自己进了一个老人场(全场50岁以下的人占全部观众人数的比例绝对不超过10%),而且接连两周都看了两代移民相关话题的影片。上一周看的是《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短片《包宝宝》,这周看了在挪威的巴基斯坦移民的相关电影,联想到如今自己的留学生活,不禁觉得有些巧合。

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应该能拍出一部非常震撼的电影,但苦于导演水平有限,没达到期望值。在父亲留Nisha在巴,自己一人返回挪威的剧情之前节奏都太急了,虽然剧情上连贯,但剪辑零碎,给人感觉是把几个场景凑到一起,缺乏流畅感。可能是受挪威冰天雪地的环境和巴基斯坦的热带背景的影响,挪威部分所用的冷色调和巴基斯坦部分所用的暖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但情感上一直很压抑,可能是为了明确区分开电影的三个章节。完完全全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好几处都用了抖动摄影,虽然在荧幕上看这抖动摄影用的不差,对现实感的渲染很成功,但我个人实在不喜欢抖动摄影,所以对这部片用抖动摄影这一点持保留态度。Nisha和妹妹共用的房间的墙纸(还是窗帘来着)图案一定经过刻意挑选,与她在巴基斯坦的住处的伸缩门十分相似,当最后Nisha拉开窗跳出房间时,也就意味着她逃离了巴传统文化的囚禁。

本来想说不太能理解Nisha对父母这种既爱又信任又不信任的感情,但联想到那些被父母送去戒网瘾的孩子,就能理解了。我真的太幸福了。

《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四):What would people say ?老题材的新时代演绎

移民问题,身份意识,父权,家庭冲突,这些是欧洲近几年来独立电影的热题了,其实说的是小家庭里的大社会。

故事好像就发生在今天,挪威普通的巴基斯坦移民家庭,最近听朋友说起--其实巴基斯坦、越南的移民已经是新挪威人中的最主流群体了,开镜看到夜幕起,父亲拉起窗帘,仿佛是关闭了外面世界--这里好像已经看出来,他对这里的世界是有抵触和内心的不安的--夜里,他逐个查房看孩子们入睡,开场也是个慈爱的老父亲形象。心里还是个新社会里的旧时代父亲,或许是出于保护欲,他想要把孩子们禁锢于安全的“故乡”里。

主人公Nisha,出生在传统巴基斯坦家庭的乖乖女,在朋友圈子里,她是土生土长的挪威少女--爱出去玩,朋友大多是当地孩子--她也有着欧洲teenager的叛逆--在打球的那帮少年里,红发碧眼的Daniel和她越走越近,终于邀她去了酒吧,夜场里少女的舞动,和她妈妈的鲜明对比--她的妈妈可是一个认为“被别的男人(除了丈夫)面前跳舞,会被人说”的传统母亲--随后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吻,以及派对后Nisha后面斗胆把Daniel带回父母家--这一举动让Daniel遭到Nisha父亲毒打。

之后的故事情结直转到父亲和母亲及商店附近的巴基斯坦朋友的谈话,在他们的教育里,“what will people say ”真的很重要--他们想到的办法是惩罚,是严惩--这种不留情面拒绝沟通的武断做法,让人觉得可畏的不是人言,而是父亲的这种不留余地的严厉。

接着Nisha被迫使去了巴基斯坦,电影里描绘的巴基斯坦社会让人可怖--乱而封建,让人无法呼吸的大家长制度,以及警察的勒索桥段,让人瞠目而难以相信--最为可悲可怕的是,或许我们对巴基斯坦的社会认知有限,真实的那里或许根本不止于电影所描绘的。

父亲在女儿“闯祸”后逼她跳下山崖,有点不真实--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不真实的。我们宁可相信大多数家庭是有爱与原谅,鼓励和引导,而不是强迫。

艺术指导上,有着北欧作品的干净和青春感,故事线简单或许对有的人来说有点单薄了,但它的妙处就在于大体上的真实感,电影让人活别人的人生--这样的题材,让人一瞥现今欧洲的移民社会,介绍我们认识,不熟悉的别处人生。

《What Will People Say》观后感(五):受到童养媳待遇的亲闺女

看这个电影做好了虐来虐去的心理准备。但是和《我在伊朗长大》不一样,我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他们国家的特殊性上。传统文化和女儿的冲突虽然是主要的问题,但父母亲戚朋友的态度才是重头戏。我不能理解这件事情给这个家庭带来多么大的灾难,但他们的宝贝闺女一下子就沦落到比了童养媳还不如的地位。

开头看来,妮莎只是个普通的小叛逆的少女,有个严肃的妈妈和温和可爱的爸爸。但这个电影肯定有大问题在后面嘛,所以我看的也挺紧张的。后来东窗事发了,妮莎的童养媳转变就开始了。父亲哥哥把她一路几乎是绑架地弄到了巴基斯坦。一路上我都觉得这俩人好变态啊!!!无视妮莎,自己谈笑(我非常厌恶这种孤立的情节),同时爸爸还多次说要杀了妮莎,那个好爸爸哪去了??我一直觉得再国外发生这种事情,爸爸应该只会揍男生,但这位爸爸多次对妮莎动了手,我真是怕他真的杀闺女。

这一路我真是代入感太强了,被绑架的时候想着砸玻璃跳车,在机场的时候想喊救命,到姑姑家想打人,爸爸给带到悬崖上的时候真是气的想跳下去。我完完全全在愤怒妮莎的遭遇,所以就不说她的问题了,她就是新时代的革命者!

唉,就一直吊着心看。爸爸妈妈姑姑一直说,你让我们丢脸,别人怎么看我们,你毁了我的生活。虽然题目叫《人言可畏》,但片子里几乎没有出现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的镜头,只是自己人在愤怒。我不知道是该说他们不应该把别人的看法看的比闺女还重要?还是尊重他们的传统,让所有的女孩不要犯任何错。看完就是觉得,在乎别人的看法真的是蠢死了也讨厌死了。

这个电影就像是讲,发送了一件事情后,涉事人都怎么处理的。但妮莎没有选择,她被当成球随便推走。她经过(家人)无数威胁恐吓后,被吓怕了,即使是第一次见的陌生人,也同意跟他结婚。点头的她让我觉得那个叛逆的少女消失了,只剩下了被威胁怕了的空壳子,我真的非常讨厌她被威胁,就像《神秘巨星》里面,最后妥协跟着父母走。我不想让她低头。但是从现实考量,她的反抗可能会永远失去爱的家人,更别说父母要杀人的威胁。最后她在大雪天跳出去,即使未来可能非常艰难,我也觉得自己瞬间自由了一样。

片头爸爸的拥抱真的非常感染到我。但爸爸的爱经不起别人的劝说,反而是最爱妮莎的他一力承担做了所有最坏的事。他听别人的把女儿送走,想把女儿随便嫁掉,想让妮莎死,不听妮莎的任何解释,一直重复着你毁了我的生活。每一次他的心软,都被‘人言可畏’压下去了,她的愤怒真的很吓人。但最后,只有他舍不得,舍不得宝贝闺女的一生被束缚。最后默许闺女离开了这个家,管他妈什么人言可畏。

既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请不要去评价别人。

相关Tags:故乡人生生活幸福

相关阅读